首页 栏目首页 > 商品 > 正文

环球资讯:古人如何用酒防病、治病?


(资料图)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医史展厅里摆放了三个明代磁州窑白釉黑花大酒坛,这些酒坛通高60~70厘米,腹径50厘米,肩部有“高阳东酒”“价钱五银”“酒醉江南客,昏迷入洞仙”等字样。酒坛风格自然新颖,乡土气息浓郁,沿用了宋、元时期磁州窑最富特征的白釉黑花的装饰手法,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运用到了瓷器上,用极为自由粗犷、潇洒飘逸的画风来表现花卉等装饰内容,瓶身所绘内容各异,反映了冀南地区的民间风俗人情和酒文化。那么酒究竟与中医药有何关系呢?

中国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原始公社时期,那时的人就已经从野果与谷物的自行发酵中得到了启示。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云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说明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行发酵成酒,这是天工的造化,江统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谷物自然发酵酿酒说的人。

然而,对于人工酿酒究竟始于何时的问题,古代文献的记载说法不一,难以断定。我国民间有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如“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黄帝造酒说”“杜康造酒说”等,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从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形状与甲骨文、金文中的“酒”字十分相似的陶罐,说明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我国的人工酿酒就已经产生了。

我国古代发明的曲蘖酿酒,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根据考古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殷商武丁时期就掌握了微生物“霉菌”生物繁殖的规律,已能使用谷物制成曲药,发酵酿造黄酒,《汉书·食货志》载有“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用稻米曲药酿造黄酒的配方。

酒与中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医疗上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在《黄帝内经》中有一篇“汤液醪醴论”,“汤液”就是现在的汤药煎剂;而“醪醴”指一种甜酒,也称药酒。可见药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1973年,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内外用药酒治疗痈疽、蛇伤等疾病的记载,这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药酒。药酒在历代的医疗和养生保健实践中被证实确有祛邪扶正、延年益寿之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列举了69种不同功效的药酒,如五加皮酒可以“去一切风湿痿痹,壮筋骨,填精髓”;当归酒“和血脉,壮筋骨,止诸痛,调经”,人参酒“补中益气,通治诸虚”;黄精酒“壮筋骨,益精髓,乌白发”等。此外,还有屠苏酒、菊花酒、茯苓酒、桂花酒、椒柏酒等,都是以酒为原料的各种药酒。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王安石在《元日》中描述了年岁饮屠苏酒,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的习俗。屠苏酒有温经、疏风、散寒、解毒之功,适用于预防感冒,风寒。冬春交替之季饮用更有益处。

在中药里,酒还可以当作药引。就是把某些药物用酒渍或酒煎,或以酒送服,能引导药物迅速起效。以酒渍后增强药性的中药,如丹参虽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它性味苦寒,而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遇温则行”,如果丹参用温酒送服或经酒浸泡后服用,可借助于酒的辛热之性增强丹参祛瘀止痛、活血通经的作用。以酒代水煎药的汤剂,如下瘀血汤,是用酒代水煮药;而芎归胶艾汤等则是水酒各半煎煮。需配合酒服的方剂如八味丸、土瓜根散、赤丸、天雄散等,均是以酒送服。另外,还有将酒作为一味药入煎的,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等。王好古《汤液本草》载:“酒能行诸经不止,与附子相同……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分。”

正如李时珍所说“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酒能养生,亦能伤人。养与伤,只在有节与无节之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