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首页 > 商品 > 正文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颜值”大提升

本报记者 李浛芃


(相关资料图)

静音井盖消除噪声、多合一箱体合并规整、路面铺平美化……近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工程(二期)竣工验收,提升了混堂巷、卫道观前、横巷、徐家弄、猛将弄与草庵弄6条街巷的“颜值”,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街巷究竟有多美?居民生活究竟有哪些改善之处?昨天,记者随机走进卫道观前、横巷等街巷一探究竟。

地面美化景观搭配

保持风貌一致

走在卫道观前,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路更平、更好走了。附近居民告诉记者,之前街巷内多处地面铺装存在不平整、有破损的现象,走在路上既不舒服,也不稳当。特别是老年人出行,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该工程的施工负责人张明告诉记者,在此次工程的施工中,首先对路面进行了整体美化提升。街巷主路面采用黄锈石材料,在符合通行需求的基础上,还在颜色搭配上与平江路主路保持一致。在街巷支路上,则采用花岗岩、鹅卵石、弾石、青砖的搭配组合,形成一步一景的独特景观。此外,针对居民家门口的台阶更换为老石板台阶及花岗岩台阶,坡道则考虑到居民院内停放非机动车的需求,更换为花岗岩防滑坡道。

在横巷与仓街交界处,记者还看到了多个“拴马桩”。据张明介绍,“拴马桩”是过去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不仅是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而这处设置的“拴马桩”则承担着路障及美化功能,将千篇一律的“石墩墩”改为与整体民居风貌相一致的“拴马桩”。

井盖静音花坛美化

功能服务优先

“我在卫道观前住了几十年,生活挺方便的,就是夜晚的时候,井盖有声音。”“晚上睡觉车压到井盖很响,影响睡眠。”……苏州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现场负责人赵铭杰告诉记者,在项目设计之前,该团队就联合姑苏区平江街道相关社区通过问卷、入户调查的形式,听取平江路“原住民”对于家门口街巷的改造建议。居民提出了各种改造意见,但最为集中的建议还是井盖破损晃动,影响居民休息。

为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在此次改造过程中,便针对恼人井盖下了大力气。对机动车区域铺装仿石材隐形井盖,非机动车区域铺装真石材隐形井盖,井盖与地面平滑贴近,边边角角都无缝对接。“井盖不响了,我们也不心烦了!”居民纷纷表示“消音”井盖让出行更舒心、更安心,幸福指数也极大提升了。此外,针对路边的花坛、垃圾分类亭房等市政功能性设施,在改造过程中也一并进行了美化提升。譬如,对表面青苔腐蚀的花坛进行美化、对花坛植物进行重新配置,并将文化元素融入花坛之中,并结合花坛等设施的整体打造,新增构筑物及休憩座椅。

立面修缮外物规整

修补保留相得益彰

走在街巷中,颇为整齐立面的面貌,让人耳目一新。古城街巷因建筑年代较为久远,外立面或多或少存在破损、墙面涂料开裂剥落等情况,并且因空调外机、通信机箱等功能设备的叠加,造成墙面附属物较多,一眼望去,颇为杂乱,破坏了街巷整体的风貌特征。

“此次改造提升中,墙体整治重在协调街巷整体风貌,遵循不一味出新、不刷白到底、不‘无脑’整治的原则,按照建筑年代进行修缮,同时兼顾原住民生活要求以及建筑本身的特色和文化元素。”赵铭杰说,譬如,墙面采用纸筋灰涂料重新粉刷,将局部修补与保留现状相结合,同时辅以爬藤植物作为景观造景,让立面与环境相得益彰。

针对空调外机所在的不同位置,采取不同的遮罩形式,一机一尺寸、一机一材质,在保证散热前提下,尽可能减小遮罩尺寸,保护街巷风貌。同时对多合一箱体进行合并规整,双根引上管铝板包封,单根引上管刷漆与墙面同色,将82个分散箱体合并成了25个四合一箱体。

在街巷走访中,记者发现,此次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工程的最大特点是“微”——“动静”不大、改变不小。据平江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造的总体目标是唤醒巷弄的文化记忆认同 ,激活老城区沉睡肌理片段,赋能城市的日常生活空间,积累城市的空间美学体验。改造中,秉承“最小干预原则”,在保留街巷原本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推进街区改造,激发街区活力,赋能城市发展,守护古城“福气”。接下来,平江街道将继续对辖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再梳理、再规划,打造古城舒适生活圈。以“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理念,序时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改善市容环境、城市品质和人居质量,继续发挥好“社情民意联系日”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